走进武冈市秦桥镇华口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到处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只见原来小而散的地块,经过整理后,小田变大田,窄田变宽田,旱田变水田,瘦田变良田……一幅现代农业画卷正徐徐铺开。武冈市委市政府立足高起点、高标准,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扶贫攻坚相结合,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为持续做好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做出新贡献。
针对武冈市丘陵地形特点,市委市政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保护等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市重点抓好集中连片、大规模、机械化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项目,显著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地助推全市脱贫攻坚。2015年来,武冈市向上级争取财政资金69745.79万元,已建成邓元泰华塘、龙田保元、安乐独山、大甸纸槽、荆竹三元等12个规模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高标准示范农田1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8.2万亩,建成项目221个,惠及157个村28万人。
过去三元桥村一下雨,垅里一片汪洋,垃圾挂满了小溪两岸的树桠,臭气冲天。现在好了,自村里的水、路等基础设施建好后,污染问题得到了彻底根治,村里一口百年老井也得到了保护,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还营造了漂亮的田园风光。”说起村里的变化,荆竹铺镇三元桥村七十多岁的关老汉脸上溢满笑容。每到清晨与黄昏,就会看到老人们悠闲地走在机耕道上散步,到处是泥土与庄稼的芳香……除了三元桥村,在武冈市每一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都能看到平整的地块、宽敞的机耕路、整齐的路边林网和统一整洁的水利设施,机耕道上各种农用车辆来回穿梭,渠中流水潺潺,鱼翔浅底。
随着沟渠、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生产方式从以前的肩挑背驮、牛耕犁耙的传统耕种模式,向现在的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转变,耕种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推动了土地流转提高土地效能,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得企业愿意承包经营,经营户通过机械化作业恢复项目区两季或三季耕作大幅提高亩均产量,同时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单一发展模式转变成“农户+基地+公司”模式,粮食及农副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得到大幅提升,经济收入大幅增长。群众不仅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的收益,还能实现务工收入,实现了互利双赢。
种粮大户林刚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受益人。在江苏创业的他看到土地集中连片,田成方,道路综合交错,于是产生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想法,毅然成立武冈市第一家粮食专业合作组织——武冈市丰收粮食专业合作社,在迎春亭街道采取租赁方式集约流转耕地1200亩,推行机耕、机插、机收、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先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耕作。随后,林刚又与邓元泰镇天心、渔塘等12个村签订水田租赁合同,全部实行机械化耕作,并采取“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在专业合作社获利的同时,带动5000多名群众受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0余名。“我们山岚村1870亩土地全部承包给了丰收粮食专业合作社,签了优质稻种植合同书,帮助村里71户贫困户每亩每年固定增收600元。”邓元泰镇山岚村支部书记杨超介绍。
武冈市丰收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刚算了一笔账:“合作社流转的土地每亩每年给农户450斤稻谷,按目前市价,折合现金约600元。虽是机械化作业,但每月至少还有半个月需请人工,每年至少有6个月需要请人工,按每天100元工资计算,农户相当于每年可增收1万元左右的纯收入。”
武冈市丰收粮食专业合作社的成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的缩影。接下来,武冈市将继续以抓好项目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努力打造优良民生工程。同时,把项目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实施,打造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涝保收”的新农村美好画卷。(王茜霆 熊小洋 李焱稠 丨 摄影:刘凡)
来源:新武冈
编辑:刘凡
本文链接:https://wap.newswugang.cn/content/2019/03/22/5252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