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寻找武冈工匠】茶师潘跃东:好山好水好技好茶
2019-04-30 10:06:16 字号:

【寻找武冈工匠】茶师潘跃东:好山好水好技好茶

“寻找武冈工匠"专栏开栏语

《辞海》对工匠的解释为手工艺人。曾记否,木匠、铜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艺人曾经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人们的传统生活场景设定了基本的底色。又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工匠精神虽说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一种产物,但它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同样适用。工匠精神落实到个人层面,就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结果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

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开展《寻找武冈工匠》活动,将为您讲述一个个创新传统技艺、传承工匠精神的匠心故事。农业文明:青山沃土,精耕细作,是为匠心;工业文明:工厂车间,极致追求,是为匠心;信息文明:数字互联,缜密推敲,是为匠心;社会服务:人情冷暖,专注用心,是为匠心……尊重劳动,劳动光荣,让追求卓越的劳动者得其名,名至而实归。    

期待大家从匠心故事里,汲取最朴素的生活力量。同时欢迎大家提供身边匠人、匠心的精彩故事。

茶师潘跃东:好山好水好技好茶

品得春茶一口鲜,胜过人间四月天。武冈茶文化传来已久,历久弥香。在六九福地云山山脚下,满山青翠、云雾缭绕中坐落着一座错落有致的茶园,潘跃东在这里种茶、做茶、卖茶、品茶,小小的一方茶叶间,勾勒出了他的一生所求。

潘跃东,邵阳市手工制茶大赛多次获奖者,武冈民间的“茶博士”,最善做红茶与绿茶,他制的“都梁毛尖”是武冈十大特产之一,另一款“武冈银针”更是备受爱茶者的推崇,市场价已经卖到1000元每斤还有市无价。

秋养、冬培,一心一意种好茶

“每个季节都能采茶做茶,但是师傅教导我们要专心一意做好茶,每个季节只做当季最好的茶,留下秋天养树,冬天养土。”潘跃东徒弟王运兰对记者说。为了摸索出这套经验,潘跃东走了不少弯路。1987年,潘跃东刚跟着父亲种茶时,学着别人将茶种到土垅上,但没想到由于土壤气候和茶树品种差异,自家种的茶苗那一年几乎全部枯死,潘跃东父亲深受打击想要放弃种茶,但是年轻好胜的潘跃东不愿放弃,不断去农业局聘请技术人员来指导,去其它地方取经,第二年种植的茶苗基本全部成活。光种活不行,关键是怎么种好。为此,潘跃东修建了一条小水渠将云山上的山泉水引到自家茶山上,并在茶山上放置几十个垃圾箱处理日常垃圾,保持水质清澈,尽可能地为茶树生长提供绿色的生态环境。

传承、创新,半生坚守制好茶

一年中的茶叶,以清明前后采摘的最为珍贵,清明茶,是新春的第一出茶。春季气温适中,雨量充沛,茶叶色泽绿翠,叶质柔软,且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须使用农药,茶叶无污染,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是一年之中的佳品。

清明茶采摘期很短,如果不及时采摘,嫩芽很容易老。特别是上等茶,以一芽一嫩叶或一芽两嫩叶的最为甚,对时间要求极紧,芽头长出来,外面刚刚冒出一片嫩叶,芽与叶分离的短时间内就必须飞快地掐下来,否则会影响茶叶形态与营养选取。每年这个时候,潘跃东每天天未亮就上山查看茶叶长势,把握最佳的采茶时机。“速度要快,手劲要大,眼力要准,一般人采茶一个小时手就抬不起来了,眼睛也看花了的”潘跃东边采边笑着说。

采摘下来的新鲜茶叶,首先要经过阳光的沐浴,去除掉叶中的水蒸气和青草味。“这一过程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能急躁一味求快”。潘跃东介绍制茶经验。等到新鲜的茶叶萎凋到一定程度就要开始杀青了,将萎凋的茶叶放在锅里炒制,反复揉搓。杀青时,温度控制是关键,潘跃东的经验是在180°—250°之间,要根据茶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断变化而变化,这一过程必须要打起十二精神观察茶叶的变化,慢一分则多,快一分则少,全凭师傅的经验。为了掌握好火候手法,潘跃东着实吃了不少苦。“刚开始和师傅学杀青的那两年时间,十只手指几乎就没有好的时候,不是被铁锅烫伤就是被茶叶烫伤”。潘跃东说他手掌上厚厚的茧和伤痕是他的“荣誉勋章”。

现在制茶工艺中,机器运用提高提高制茶效率的同时也让茶叶变得千篇一律失去特色。潘跃东依然保留着手工制茶的传统。“在把鲜叶做成干茶的过程中,温度、时间、翻炒方式、揉捻手势和力度等都需要跟鲜叶的嫩度、大小、采摘时间、投叶量有关。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制茶人的丰富经验和恰到好处的控制,机器虽然快,但却不及手工做茶富有“温度”。潘跃东说:“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们的茶好喝究竟有什么诀窍或者秘方,其实很简单,什么样的人出什么样的茶,制茶师傅的初心,就是茶里最好的提香剂”。

初心、匠心,代代相传出好茶

每生产一批茶叶,潘跃东第一时间自己泡上一杯品尝,如果品相不好,口感不佳,他宁肯将茶付之一炬,也绝不会掺假卖给顾客。“你看这两杯茶,一杯是最好的清明茶,一杯是普通茶,哪杯好,就算不懂茶的人也能一眼就明了。”说起茶叶,潘跃东滔滔不绝介绍:“凡是清明红茶和绿茶,它们的外观都是条索紧结,茶叶肥壮厚实,有较多毫毛,珠茶颗粒分明,既圆又紧,色泽乌润或绿润,香气馥郁者为佳。如果冲泡的话,茶叶下沉杯底较快,香气会很浓烈而且很持久,滋味相当醇厚。绿茶汤色的话是绿中透黄,红茶汤色则鲜红艳丽明显带有金圈。”

 从当初的勉强维持生计到现在的蓬勃发展,潘跃东一直在坚守中不忘初心,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壮大。90年代初期,全国茶叶市场开始不景气,到了1996年,武冈大大小小二十多个茶厂几乎一夜之间倒闭。期间,不少茶厂为了经济利益以次充好,茶叶市场鱼目混珠,可潘跃东却一直坚持,用匠心赢得尊重,用品质赢得市场。现在,他500余亩茶园一年生产销售产量1万多斤,销售收入近400万元,除去各项成本,利润达到近百万元。还解决了周边百余群众就业,其中贫困群众50多人,人均增收万元以上。

“当年的坚守只为制好茶,现在更多的是希望能够通过茶叶产业给周边群众增加收入,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让这一方好山水造福这一方百姓。”潘跃东说。(文丨邹叶琼 唐文华  图丨刘凡)

来源:新武冈

编辑:刘凡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