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扶贫路上的故事】曾中明:飞石村的领头雁
2019-11-28 10:28:28 字号:

【扶贫路上的故事】曾中明:飞石村的领头雁

武冈市文坪镇飞石村是偏远贫困村,自然条件差、村级综合服务设施不完善、村民收入低,贫困发生率达10%,村组道路硬化率不足20%。“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曾是飞石村真实的写照。不到四年的时间,在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如今的飞石村村组道路硬化率达到95%,水、电基本实现全覆盖……贫困发生率控制在0.24%,飞石村焕然一新。

△飞石村驻村“第一书记”曾中明(右一)

曾中明便是飞石村驻村“第一书记”。他出生于1967年1月,中共党员,市非税收入管理局征收三股股长。2016年,按照组织安排,曾中明带队进驻飞石村,开展帮扶工作。4年来,曾中明牢记带领贫困户脱贫的初心,每天扎根基层,倾注田间地头,脚上带着泥,身上黏着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帮助飞石村的老百姓告别贫困。

》》抓党建,固本培基建堡垒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进村后,曾中明带领扶贫工作队深入到全村638户村民家中,访贫困,找对策。通过走访调研,他深刻认识到,只有首先抓好党支部建设,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组织保证。

几年来,他始终坚持“上行下效、令行禁止、言出必行、多干实事”,指导支部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各类党建台账、资料,帮助村支部制定党建工作计划、党员“两学一做”学习计划,利用党员微信群为党员发送学习资料,为全村党员讲专题党课,切实落实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使支部各项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作为班子的“领头雁”,他带头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落实脱贫责任、措施和任务,抓学习促提升,以身作则,教育引导村“两委”成员、普通党员和帮扶工作队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履职,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团结全村干部群众力量。经过不懈努力,飞石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2018年7月,受到文坪镇党委表彰,被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曾中明先后于2017年和2019年被市委组织部、文坪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敢担当,脱贫攻坚站排头

“帮扶就是要增强群众的信心和能力,有产业支撑,农民收入才有保障。”这是曾中明进村后确定的脱贫路子。了解好飞石村种养殖业状况、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后,曾中明决定动员村民以喂养牛、羊为主,大力发展养殖业。他抓住全市实施以产业助脱贫的良好机遇,积极组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争取产业发展项目。2016年12月,友华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以分散养殖+集中管理的方式为主,切实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增收。全村共有31户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

产业扶贫效果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今年47岁的黎恢友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如今,他不仅摘了“贫困帽”,还准备建新房。

黎恢友是飞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自己是三级矽肺病患者,既缺技术,又缺劳动力,两个孩子正在上学,一家人只能依靠他的妻子外出打零工和种少许田地生活。2016年,村里合作社成立后,他决定和妻子大力养殖牛羊。在2017年至2018年,黎恢友养羊100多只,养牛20余头,牛羊出栏后,年净收入达5万余元。

“今年7月,我把家里的40头牛,60多只羊全卖了,总收入达50余万元,还完债,还剩20余万,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黎恢友高兴地对记者说。

驻村帮扶工作四年来,曾中明以满腔热忱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一线,他带领驻村帮扶工作队坚持吃在村上、住在村上、干在村上,用汗水和真情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认可,很好地发挥了“第一书记”的作用,做到参与不干预,帮忙不添乱。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帮扶工作队、驻村干部、村两委共同努力下,飞石村于2017年底,按程序退出了贫困村序列。目前,飞石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2户548人,已脱贫149户543人,未脱3户5人,贫困发生率控制在0.24%。2018年6月,曾中明被市脱贫攻坚指挥部授予“优秀帮扶干部”荣誉称号。

“我做的还很不够,还很不够……这贫困既要脱得了,还要脱得好与稳……”这是曾中明常说的一句话。他接下来的目标就是进一步协助飞石村巩固脱贫成效,让当地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王茜霆)(编审 刘建波)

来源:新武冈

编辑:张世珂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