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家院子,75岁的刘喜莲奶奶正坐在修缮一新的院子里,听着老邻居们拉琴唱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双目失明的她半年前执意从子女家搬回这座生活了几十年的老院,“这里有我的老姐妹、老兄弟,他们待我比亲人还亲。”
这座有着百年年历史的老院落,如今住着12户共25人。多年来,居民们亲如一家,共同维护院内卫生,自发参与基础设施维护,从未发生过邻里纠纷。特别是在去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后,平整的路面、畅通的下水道等,让这座老院子焕发新生,也吸引了不少像刘喜莲这样的老住户回迁。
“刘大姐眼睛看不见,老伴身体也不好,我们就商量着轮流照顾。”邻居银阿姨说。每天清晨,总有人顺道给刘奶奶捎来新鲜蔬菜;如需去医院复查,邻居们争相接送;天气好的时候,大家还会帮她晒被子、晾衣服。在唐家院子,这样的互帮互助早已成为习惯。
每周一和周四下午,院子里总会准时响起欢快的音乐声。十几位老街坊聚在一起,拉二胡、唱老歌、跳广场舞,其乐融融。“别看我们年纪大,精神头可足了!”75岁的退休教师唐大爷一边调试琴弦一边笑着说。在这里,老邻居们不仅是生活的互助者,更是精神的陪伴者。
“唐家院子的故事,正是城市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辕门口街道旱西门社区工作人员说。我市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不仅注重硬件提升,更通过培育邻里文化、激发居民自治活力,让传统社区焕发新的生命力。随着全市“邻里节”的临近,这座充满温情的老院子,正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城市文明建设的深层内涵。
夕阳西下,悠扬的琴声在唐家院子里回荡。刘喜莲奶奶摸着熟悉的门框,脸上写满安心与满足。在这个被列为文保单位的老院里,城市文明的基因正通过每一扇敞开的院门、每一句暖心的问候、每一次贴心的搀扶,书写着新时代的“邻里中国”故事。
来源:武冈融媒
作者:马力
编辑:刘雄飞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newswugang.cn/content/646941/50/15129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