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6年度国考公告发布,将报考年龄从35周岁以下放宽至38周岁以下;对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更放宽至43周岁以下。“而立之年”遭遇“求职之困”,新规出台及时缓解了社会的“年龄焦虑”,不仅调整了招考政策,更是重新定义了“人才黄金期”,彰显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智慧,是我国在推进公平就业、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上的关键一步。
拆掉“年龄藩篱”,筑牢公平就业“压舱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公平则是就业的基石。长期以来,“35岁门槛”如无形枷锁,将众多经验丰富、技能成熟的人才挡在体制门外,衍生出“35岁危机”“年龄歧视”等社会痛点。我国劳动力平均年龄已从1985年的32.25岁升至2022年的39.72岁,人口结构变化与僵化年龄限制形成鲜明对比。当“经验值”撞上“年龄线”,当“熟练度”败给“年轻化”,不仅是个体的遗憾,更是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国考年龄放宽,是对“唯年龄论”的坚决纠偏,回归“人岗相适、才尽其用”原则。就业公平绝不是口号,而是要拆掉那些不合理的“玻璃门”“弹簧门”,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在适合的舞台上发光发热。这项政策调整,既是回应民生关切的“及时雨”,更是构建年龄友好型社会的“先手棋”。
激活“人才蓄水池”,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支撑。国考年龄放宽,正是激活人才“蓄水池”、释放发展新动能的战略举措。从宏观层面看,它有助于缓解高素质人才的“闲置”。许多博士、硕士毕业生完成学业时已至“而立”,“35岁门槛”无疑是对教育投入的浪费。同时,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进,大量38至43岁的劳动者正值经验、体力、创造力的黄金期,延长人才“服役期”有利于优化队伍梯队结构。从微观层面看,年龄的放宽意味着更多跨界人才、复合型人才有机会进入体制,在企业磨砺、在基层扎根、在科研一线攻坚的背景将为公共治理注入新鲜血液。要让政策的“杠杆效应”充分释放,不仅要“放开年龄”,更要“打开视野”,从“选年轻人”转向“选能人”,从“看重资历”转向“看重能力”,真正让人才“活水”奔涌,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强化“制度供给”,绘就年龄友好型社会“同心圆”。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改革深化依赖制度保障。国考年龄放宽是重要一步,但绝非终点。要防止“38岁”成为新的“天花板”,避免“隐性歧视”以更隐蔽的方式存在,就必须推动从理念到制度、从选拔到培养、从准入到晋升的“系统性重塑”。要加快完善反就业年龄歧视的法律法规,为劳动者提供坚实的维权盾牌。要优化考核、晋升、培训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惯性,建立更科学、更注重实绩的评价体系,让不同年龄段的人才都能“有为有位”。要推动形成社会共识,通过宣传引导,破除“35岁即贬值”的陈旧观念,倡导“终身学习”新风尚。当企业招聘不再“死磕”年龄线,当单位用人更看重“能力值”“贡献度”,当“年龄友好”成为用人单位的自觉追求,我们才能绘就一幅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同心圆”。
国考年龄“松绑”,回应的是个体的“焦虑”,彰显的是国家的“温度”;立足的是当下的“公平”,瞄准的是长远的“活力”。岁月偷不走理想,门开了,路就在脚下,让我们在奔赴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书写“各龄皆有为、人人尽其才”的时代华章。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
编辑:张雄伟
本文链接:https://wap.newswugang.cn/content/646954/52/15362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