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当选院士。两位来自领先民企的科学家当选,引发了科技界对院士评选标准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广泛讨论。中国工程院院士大门首次向民营企业专项敞开,标志着院士评选制度迎来了历史性突破,清晰传递出科技创新只论贡献、不问出身的鲜明导向,为中国创新生态注入了强劲活力。
长期以来,院士评选领域流传着“三位老哥”的戏称,高校、科研机构、国企出身的候选人占据绝对主流。这种格局并非刻意排斥,却在客观上形成了无形的壁垒。民企科研人员即便取得突破性成果,也常因“出身”问题难以跻身院士行列。而此次专项名额的设立,打破了这种惯性,让评价标准重新聚焦于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廉玉波主导的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让中国品牌在全球赛道领跑;吴凯研发的动力电池技术,破解了新能源产业的能源存储瓶颈。他们的当选,证明科技创新的分量,从不因企业性质而增减。
民企科研力量的崛起,本就是中国创新格局的重要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从“补充力量”成长为“重要支柱”,在互联网、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扛起创新大旗。与高校科研的理论深耕不同,民企科研更贴近市场需求,有着“问题导向”的天然优势。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民企往往是最积极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廉玉波团队的技术让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翻倍,吴凯团队的成果让动力电池成本下降三成,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突破,直接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院士评选向民企敞开,正是对这种“实战型”创新的充分认可。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一变革将重塑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当民企科研人员看到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当企业知道核心技术人才能够获得国家层面的荣誉认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必将大幅提升。此前,部分民企面临“引才难、留才难”的困境,核心原因之一就是人才评价体系的不对称,民企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定、荣誉评选中缺乏话语权。如今院士评选的破冰,如同发出一个明确信号:无论在何种平台,只要能为国家科技创新作出贡献,就会被看见、被尊重。这种导向将引导更多科研人才流向企业,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院士评选的变革并非一蹴而就,专项名额的设立是起点,更需要建立常态化的评价机制,让“不问出身、只论贡献”成为刚性标准。要避免专项名额沦为“特殊照顾”的标签,就必须坚持评审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用成果说话、用数据佐证。同时,也应看到,民企科研人员当选院士,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这要求当选者继续深耕科研一线,带动更多民企科研人员突破创新;也要求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让民企在科研经费、项目申报等方面获得更公平的待遇。
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基础研究的“压舱石”,国企是重大专项的“主力军”,而民企则是技术转化的“先锋队”。院士评选向民企敞开,打破的是身份壁垒,激活的是创新潜能。当不同平台的科研人才都能在同一赛道上公平竞争、各展所长,当创新成果的价值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中国科技创新必将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让更多扎根产业一线的民企科研人才脱颖而出,让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的赛道上跑得更快、更稳。
来源:红网
作者:卓林
编辑:张雄伟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newswugang.cn/content/646955/68/15454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