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勉励他们“继续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加强研究阐释,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封穿越山海的复信,如一颗智慧的种子播撒在文明交流的长河中,正在全球汉学界生根发芽。
汉学如桥,跨千年星河。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一论断精准定义了汉学在当代世界的价值定位,从“汉学”到“中国学”再到“世界中国学”,研究范式不断革新,学术积淀日益深厚。如今的汉学研究,早已突破传统经史子集的范畴,拓展到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这种“行走的智慧”让汉学从书斋走向田野,从古籍走进现实,使汉学以更加立体、全面的方式,帮助世界“发现真实的中国”。
文明互鉴,奏和谐乐章。汉学研究的深化与国际中文教育的推广相辅相成。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超过2亿人。这股持续升温的“中文热”,折射出世界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数字时代的到来,更使汉学传播路径焕然一新。线上汉语课程打破时空壁垒,数字化古籍文献库一键可达,社交媒体上的汉学知识普及,让人们在指尖触摸中华文脉。与此同时,当代中国文化的海外“出圈”现象,正不断拓宽汉学研究的边界与视野——当《三体》闪耀世界科幻舞台,当中国网络文学在Wuxiaworld等平台引发全球追更,当TikTok上的汉服视频收获千万点赞,这些鲜活的文化现象不仅成为汉学研究的新样本,更推动着汉学从“书本里的学问”走向“世界中的实践”。
以心相交,筑共同梦想。汉学研究的深层意义,在于打破认知壁垒,实现文明间的深度对话与情感共鸣。习近平主席期望汉学家“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不仅是一份学术嘱托,更是一种时代使命。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汉学研究者肩负着特殊的文化桥梁作用。他们既要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破除“刻板印象”的迷雾,又要以深厚的人文情怀超越“东方奇观”的浅层叙事,在多元视角中还原一个真实、复杂且持续发展的中国。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度融合,汉学研究正经历着从“单向阐述”到“双向对话”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使汉学超越了传统区域研究的范畴,成为各国学者共同探究人类发展道路、回应全球性挑战的重要平台。通过深入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汉学正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深厚的思想滋养。
一封复信,跨越山海,传递着文明交流的深切期望;一份嘱托,薪火相传,照亮了互学互鉴的前行道路。汉学这座连通古今的文明之桥,正以历久弥新的智慧与开放包容的姿态,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当世界通过汉学读懂中国的历史底蕴与当代实践,当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多元文明的对话中贡献智慧,人类文明的花园必将因多样共生而更加绚烂,因和合共融而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
编辑:张雄伟
本文链接:https://wap.newswugang.cn/content/646955/68/15454507.html